|
|
名称 |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表格) |
|
类型 |
教案|教学设计 |
学科 |
科学 |
大小 |
0.06 MB |
格式 |
doc |
年级 |
小学五年级 |
教材 |
冀教版 |
上传 |
admin |
审核 |
admin |
时间 |
2013-02-13 11:59 |
点击 |
|
评价 |
☆☆☆☆☆ |
|
授课内 容 |
2.撬棍的学问 |
教
学
目
标 |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常见物体设计简单机械。
2.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3.能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
4.能从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中找出组成杠杆的三个要素点的具体位置。
5.能够应用所学的杠杆原理制作一个小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w W w .x K b 1.c o M
1.在研究问题时能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讨论和交流。
2.能大胆想像并设计抬起地球的装置。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杠杆由哪三部分构成。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杠杆的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4.能解释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还要应用“费力”杠杆。
|
教学重、难点 |
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作用。
|
教学环节及策略 |
补给内容 |
修改补记 |
(一)导课
谈话:杠杆是一个具有一个支点并在两点受力的刚性杆,中国古代的《墨经》上就有记载,说明在古代就已经普遍利用杠杆,那杠杆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用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撬棍的学问。
(二)新课教学
1.提问:阿基米德真的能把地球抬起来吗?
2.活动:把重物抬起来。
(1)谈话:大家翻开书P4看上边的插图,我们的任务是想办法利用绳子和长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抬到岸边的汽车上。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3)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简单机械并思考问题。
①认识杠杆上的三个点(动力点、阻力点、支点)。
②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时最省力?
③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地将它抬高?
④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3)记录结果。
省力的杠杆(能用较小的力把较重的物体抬高) |
省距离的杠杆(能拉动很短的一段绳子,把重物抬得很高) |
|
|
(4)小结
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而单放在地上的木棍就是一根木棍,不能说它是杠杆。
杠杆具备三个点:动力点、阻力点、支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X|k |B | 1 . c|O |m
(一)导课
提问: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三个点?举例。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1.认识杠杆尺
见书上P6上方图片。
2.实验
(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3.记录
|
阻力点 |
动力点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
钩码(个) |
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
钩码(个) |
方法1 |
|
|
|
|
方法2 |
|
|
|
|
方法3 |
|
|
|
|
方法4 |
|
|
|
|
方法5 |
|
|
|
|
方法6 |
|
|
|
|
4.交流。
分析自己小组的记录表,能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吗?
板书设计:
第二课 撬棍的学问
|
阻力点 |
动力点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
钩码(个) |
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
钩码(个) |
方法1 |
|
|
|
|
方法2 |
|
|
|
|
方法3 |
|
|
|
|
方法4 |
|
|
|
|
方法5 |
|
|
|
|
方法6 |
|
|
|
|
|
|
|
板书
设计
|
一、三种杠杆结构
1.跷跷板
支点在中间,动力点、阻力点在两边。
2.蒜夹压汁器X k B 1 . c o m
阻力点在中间,支点、动力点在两边。
3.夹子
动力点在中间,支点、阻力点在两边。
二、应用:
剪刀和划桨属于支点在中间的杠杆。
高尔夫球杆属于动力点在中间的杠杆。
|
|
|
|
|
|
|
课后小记:
本课从古代传说阿基米德抬地球的假说开始,对学生提出问题,阿基米德可以抬动地球吗?在学生的心目中阿基米德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因此,他说的话应该是科学的、可信的。但是抬地球的举动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种矛盾的心理,形成了学生急切地要探求结果的驱动力,激发学生研究撬棍学问的兴趣,经过活动1、2、3的实验探究学习后,教材又设计了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的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回答“阿基米德可以抬动地球吗?”这个从理论上可以成立但实际上却无法实施的问题,为学生展开想像创造了较大的空间。为了降低难度,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
|
|
下载地址 |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119864 | 帮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