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 的诱惑的自觉性和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教学用具:光盘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整体感知“钓鱼”这件事。
1、 板书课题,理解“启示”:
有这样一位小男孩,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他和父亲一起去钓鱼,(板书“钓鱼”)三十四年后,他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钓鱼的启示”(补充课题),齐读课题。“启示”是什么意思?(生说:启迪,启发)
2、文中有句话出现了“启示”这个词语,速读全文,找找看,是哪句话?顺便把本课的生字画出来,读一读。师检查生字。
(文中最后一句)指名读。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钓鱼”这件事。
小时侯,一次钓鱼的经历竟然让作者一辈子忘不了,这肯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钓鱼。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去看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作者当年钓鱼这部分内容,你认为这次钓鱼不同寻常在哪里?
二、 读书交流,角色扮演。
1、 提出问题,引导读书。
(指名说不同寻常在哪里。)
到手的大鲈鱼,父亲竟然让我放了,如果换作是你,你愿不愿意放了这条鱼?放?还是不放?(生举手)有的愿意有的不愿意。看来各有各的观点。但无论是放还是不放都应该有自己的理由。请同学们默读钓鱼这部分内容,拿出笔来,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画出来。(如果有一方无人举手,则由老师代替)
2、 品词析句,交流汇报。
你愿意放了这条鱼吗?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述自己的观点。重点抓以下句子品读领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着重指导朗读:
(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翕动着。
(2) 啊,好大的鱼!……鲈鱼。
(3) 父亲盯着鲈鱼……湖里去。”
(4) ……
讲到鲈鱼时老师可引用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和出示课件介绍鲈鱼,让学生对鲈鱼有更清楚的了解。
三、 对话朗读,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心情。
1、 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情。
我们来分角色读读父子俩的这段对话。请愿意放了这条鱼的同学站起来,你们读父亲说的话;坐着的同学就是不愿意放的了,你们读孩子说的话。
(朗读时老师根据旁白相机指导体会孩子的心情:急切、伤心、委屈……)
2、 角色扮演,文本延伸。
我简直被这孩子打动了,这么伤心、难过、委屈,最后还是把鱼放了,这样,我来扮演一回这钓鱼的孩子,你们来扮演父亲,我和你们来辩一辩,你们会怎样说服我把鱼放了?
(师生角色扮演对话。深入领悟文本及人物的内心。)
四、 品读第九自然段,体会我放鱼时的心情。
真是父命难违啊!父亲的话是不容争辩的。不容争辩的意思就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生说)。于是??(生读后面两句)。重点指导体会我放鱼时无奈、依依不舍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 过渡导入,朗读体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回想当年钓鱼这件事情,作者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中体会。
二、 明辨事理,突破难点。
1、抓两处重难点:先读相关的句子然后理解。
(1)“是与非”“很难”(结合文本“钓鱼”这事情理解),也可出示课件“品读”中的交流题,帮助学生理解。
(2)诱惑人的“鱼”(外延至生活中的事情来理解)
同学们,生活当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诱惑人的鱼,它也许能给你带来一时的好处、方便、利益,但是,你选择它,就会丧失做人的道德标准,将来你也许会付出比这一时好处更大的代价。
2、 一次钓鱼的经历竟然让作者终生受益,永世难忘,这就是生活。生活中一件平凡的小事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本文的作者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你们说这与他当年钓鱼的经历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答案参考课件“品读”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引用孟德斯鸠所说的一句话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感受:“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屏幕出示)同学们,此时的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可以引用名言表达,也可以自己写。自己写的到黑板上来,写完打个破折号,署上自己的名字。
五、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好词好句。
2、收集有关道德的名言
板书设计
得意 → 急切 → 伤心 → 依依不舍 → 庆幸
教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