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能识记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掌握“区、尽、峰”的读音,“区、猴、管”的字形,正确理解“逼”在句子中的意思。积累“闻名中外”“逼真”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通过学习知道“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这些奇石究竟奇在哪里。
3、能按要求用一句话介绍黄山,知道黄山奇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并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黄山美景并揭示课题
1、课前滚动播放“黄山风景图片”,初步感受黄山美景。
刚才大家看到的那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就是出自于我国名山之首的黄山。
板书:黄山 (注意:中间部分是个“由”,一竖要出头。)
2、听记句子,练习说话,初步了解黄山。
师:现在我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黄山,请你认真听,用心记。
(1)听记: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2)出示该句,齐读,随机拼读“区”。
(3)说话练习。
出示:黄山风景区 闻名中外 我国安徽省南部 (原句保留)
请你把这三个词组变换一下顺序,也来用一句话介绍一下黄山。
随机媒体出示:
(我国安徽省南部有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
(我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风景区,闻名中外。)
3、借助图片,了解“黄山四绝”并揭示课题。
(板书:奇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重点介绍了哪些奇石。
1、揭示单元目标,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2、结合第一小节了解“奇”的意思。
(1)(出示第一节),交流“奇”的意思。
板书:奇特
(2)引读:
3、读读奇石的名字,猜猜它的样子,初步感受奇趣,随机学习生字“猴”。
(1)出示:各种奇石的名字。
(2)随机识记生字“猴”,正音“奔”。
(3)根据名字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
4、了解课文重点介绍了哪几块奇石。
(出示:重点介绍)。
板书:“仙桃石”
“猴子观海”
“金鸡叫天都”
“五老奔天都”
三、结合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样子的句子,感受形状奇特。
1、自读课文2-4节,括号标出描写奇石样子的句子。
2、出示描写奇石样子的句子,图文对照,初步感受形状奇特。
(1)整体出示描写奇石样子的句子,自由朗读,随机学习生字“峰”
(2)朗读句子,图文对照,感受奇特。
² “仙桃石”
读句子,感受一下仙桃石的大和重。
² “猴子观海”
指名读
² “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
引读
3、读读演演描写“猴子观海”样子的句子,体会“形象逼真”。
(1)引读句子
(引读)你瞧,这石猴的两只胳膊~~,一动也不动地~~仿佛在观看~~~~
(2)看图做动作,读句子。
(自练??指名)(巡视时随机提示“坐”与“蹲”的区别)
(3)通过朗读,了解“猴子观海”奇在哪里
板书:逼真 指导:“逼”的笔顺规则
四、重点研读“仙桃石”、 “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进一步感受“奇”
过渡:“猴子观海”奇就奇在形状奇特,形象逼真。那么“仙桃石”、 “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除了形状奇特,样子和名字很像以外,还有什么特别奇特的地方吗?我们先来看看“仙桃石”吧!
1、听读辨析,了解事实与想象,感受“仙桃石”的另一种奇特。
(1)出示“它似乎……牢牢地站在那里。”尝试正确朗读。
(2)听读辨析。
①教师范读,漏掉“似乎、也许”
②学生评价后讨论:“似乎、也许”(词语泛蓝)可以漏掉吗?
③小结:这些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不是真的,所以“似乎、也许”不能漏,否则,句子的意思就变了。
(3)引读句子,分清事实与想象。
板书:只有……
(4)继续引读,联系上文了解“这样”的具体所指,随机识记生字“管”。
(板书:尽管)。
想想“这样”就是指……
引读(板书:……还是……)。
(5)讨论交流仙桃石的奇特之处。
2、研读了解“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奇在“变”。
(1)同时出现2幅图片,再读句子,了解“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奇在“变”。
A.请同桌2位同学再来读读这些句子,找找原因。
B.交流:
预设:
① 找到:这组石头好像会变。
(后面的教法同预设②)
②直接看出“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是因为游客看的位置不同。
(指导学生圈划“爬上、回头”)
(2)配合朗读第4节。
3、小结:你发现了吗,大自然把一块块石头变化得这么的形状奇特,它就像是一位--,看到这些奇特的石头,让我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并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真是太有趣了。
四、引读第五节,激发情感。
引读:其实黄山上还有很多形状奇特的怪石,如……只要你张开想象的翅膀,就能根据它们的形状为它们取有趣的名字,同时从心底深处感受到大自然那神奇的美。
(结束时可简单交代一下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可随机出示“金龟探海”、“仙人指路”、“飞来石”等图片)
板书设计:
15、黄山奇石
奇特、奇怪、神奇……
哪些奇石 奇在哪里
(重点介绍) (形状)
“仙桃石” 巨石 只有……,尽管……还是……
“猴子观海” 像…… 逼真
“金鸡叫天都” 变 山下
“五老奔天都” 山上
|